近期理财市场2022年报出炉,提供一系列2022年银行理财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理财产品经历了波折之后出现规模和收益双降的局面。破净潮之后投资者抢购大额存单,大额存单具有相对高的收益+相对低的风险+高流动性,深受投资者欢迎,因此“一单难求”。投资理财轮动折射的是居民财富配置结构走向“重金融资产”的新趋势。
2023年2月17日,中国理财网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
规模方面,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47万只,同比下降4.41%,共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同比下降4.66%。
收益方面,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与之相比,2021年的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29%-3.97%,2020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4%。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和收益率双双下降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理财净值元年遭遇市场周期震荡。
另一可能原因是理财市场格局的较动导致。截至2021年末,理财公司产品规模17.2万亿,市场份额占比达59%。而这一份额在2022年已经达到80%,规模达到22.24万亿元。
理财产品过去主要由商业银行发行和主导,而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理财产品逐渐从商业银行中剥离,单独成立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和实施具体的投资,投资风格或有所差异。
净值化方面,截至2022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40万亿元,占比为95.47%,同比增加2.52个百分点。
开放性方面,截至2022年底,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2.8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82.71%,同比增加0.71个百分点。
追求稳健方面,截至2022年底,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6.1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4.50%,同比增加2.16个百分点。其中,理财产品持有信用债13.68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45.66%。
进入2022年,理财产品正式净值化,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法与基金产品的并无二致,而部分投资者尚有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刻板印象。
开放性给了投资者在破净潮中赎回离场的机会,同时加重了破净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追求稳健的投资风格,面临2022年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震荡调整阶段。地缘风险、美联储加息、疫情冲击的三重复杂局势,导致股债双杀。
值得一提的是,持有理财产品的基本为个人投资者。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同比增长18.96%。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575.32万人,占比99.01%。
个人投资者的理财风格更趋于保守,追求“稳稳的幸福”。相比2021年,2022年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有所增加。
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5.44%。
解读2022年理财市场报告可以发现,理财产品因净值化和开放性特点,受到2022年市场震荡的影响,规模和收益承压,出现下滑趋势,个人投资者用脚投票,转向稳健收益的产品。
受银行理财赎回的传导影响,保本保息的大额存单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抢购大额存单的投资者纷至沓来,却“一单难求”。
大额存单是由银行向个人、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等发行的一种大额存款凭证。中国的大额存单业务从2015年6月15日正式施行。市场上占比最高的是3年期大额存单,如2022年4月新发的大额存单中3年期的达到41.50%。
2022年3月,疫情冲击下经济出现明显波动,股市震荡,引发银行理财的第一轮破净潮,个人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开始投向收益更加确定的大额存单。
商业银行为降低揽储成本,采取下调收益率和收紧发行额度的措施。2022年4月25日,以国有行为主的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下调的品种以大额存单为主,下调的幅度多为10bp左右,个别银行还表示大额存单额度紧张。
其实大额存单的进入门槛较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门槛是20万,和银行理财相比已将很多人拒之门外,但还是因稳定的收益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相比,大额存单有更高的收益率,并且可以转让流通。大额存单多数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而定期存款一般最高上浮在30%左右。
进入2022年11月,已有部分银行将3年期大额存单收益率下调至3%左右,且部分起存门槛已提高至30万元,但“一单难求”的现象仍然存在。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环境大额存单具备的特点:相对高的收益+相对低的风险+高流动性,这让大额存单成为了替代“过去式”理财产品的最佳选择。
大额存单的销售火热早有趋势。2017年大额存单的发行总量为6.2万亿,而2022年上半年发行总量就达到7.5万亿,可见大额存单近几年大受欢迎。
降低收益率也供不应求的大额存单,是储户增加储蓄和投资者降低风险的集中式表现。大额存单一定程度上同时具备了存款和理财产品的特点,“一单难求”本质上体现的是银行业存款定期化和超额储蓄的现象。
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刷新历史纪录,同比多增了近8万亿元。
经过2022年的波动,投资者对银行理财应重新建立认知,重视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自身风险配置资产,风险厌恶者或许需要考虑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风险更小的产品。
随着2023年春天的到来,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为稳定银行利差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的利率仍可能下调,但下调空间有限。理财产品乘着经济春风,或再有发展。
1962年,花旗银行在纽约市推出了首个十万美元且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大额存单,还专门为其建立起了二级市场,确保流动性。
作为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产品,大额存单的信用风险很小,又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本质上是存款的证券化。
此外,大额存单拥有高于存款的收益率,可充分吸引客户,为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业务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采用发行大额存单作为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其中对于日本和美国利率市场化自由度的提升产生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大额存单在美国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与高通胀有关,高通胀导致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利率为负,存款资金大规模流入资本市场。
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发行大额存单重新吸引资金ob真人,如今欧美部分国家的商业银行仍然采用这种方式,大额存单所吸纳的资金所占比重高达6%-10%。
随着大额存单的发行交易机制逐渐成熟,这项新兴业务开始向全球各地形成蔓延趋势。
中国的首张大额存单发行于1986年,但之后的十年间,大额存单处于相对混乱的发展阶段,出现机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1997年央行停止了大额存单业务。
直到2015年《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大额存单才在中国正式推出。
尽管大额存单在中国还算年轻,但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却非常重要。
推出伊始,大额存单发行量的增长相对缓慢,主要是由于大额存单当时的利率不是很高,与当时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投资市场中备受冷落。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18年,当年银行揽储大战硝烟四起,尽管市场利率持续下滑,银行存款利率却不降反升。从2018年4月开始,各大商业银行先后上调大额存单的浮动利率。
利率上调使得大额存单的发行量大大提升。2018年发行规模迅速增长,2019年大额存单累计发行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30.01%。发行主体也大幅扩容,由最开始的9家上升到现在的一千多家。
大额存单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丰富了银行的负债产品线,提高了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对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果。
近几年,随着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下降,大额存单3年期、5年期利率甚至超过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深受保守型投资者的欢迎。
无论是投资银行理财还是抢购大额存单,都属于个人财富管理结构的变动,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风向折射的是财富管理新趋势。
想象一下,当我们手中有闲钱,我们需要投资一个项目来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通货膨胀下带来的货币贬值,利用钱生钱来确保财富不缩水。这就是“财富管理”。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最近几年全民理财的意识逐渐增强,财富管理需求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过去,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我国居民财富配置结构长期呈现出“重房产,轻金融”的格局,但随着房地产泡沫变大,金融属性过强,影响正常住房需求。
为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行为,2018年“房住不炒”政策出台,推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此后,房地产配置的吸引力下降,居民选择配置更多的金融资产。
在发达国家居民财富结构中,金融资产通常占比较大ob真人,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更加成熟。2020年末,美国居民财富结构中金融资产配置占比超70.4%,房地产占比仅为24.8%。
为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国家大力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投资渠道。2018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创业板试点注册制,2021年北交所开市,2023年2月全面实行注册制。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财富管理行业扩大供给产品。理财产品净值化波动也将促进财富管理机构加快转型,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动金融市场成熟化。
从我国居民财富配置结构变化的历史来看,房地产尽管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将来金融资产占居民财富的比重将逐步上升,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是大势所趋。
参考国际经验,发达国家的财富管理行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趋于成熟,我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全球经济大幅波动成为常态,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不同市场和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增强。
财富管理需求扩张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增强,使得更多人承受震荡调整的损失,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资本市场的关注。
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下行将抬升个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而随着经济复苏,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将被赋予新的吸引力。
此外,理财净值化有助于保守投资的客户接受多元化资产配置,让客户考虑不同期限流动性和不同风险特征。受此影响,居民财富配置结构中权益资产比重或有望增长。
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拓宽投资渠道,投资者财富管理增加权益投资比重,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除了个人投资者之外,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入市,将增强权益投资的稳定性。比如2022年上半年共发行27只养老理财产品,认购超600亿元。
相信经历了去年房价下跌、股市折戟、银行理财下跌的人群,会对理财有新的认识,而在市面上愈加丰富的理财手段,也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配置财富。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理财资讯、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568人已赞赏>